來源:互聯網
發布時間:2014/1/25 9:18:34 點擊率:20
在城市發展會員制、農產品直接配送進小區,不少合作社以此嘗試,讓新鮮蔬菜實現從基地直接上餐桌。但這看似一舉兩得的模式背后,卻面臨不少困難,讓合作社產品進城的步伐減速。
宅配送保證品質,消費者挺歡迎
“實行會員制,新鮮蔬菜宅配到家,這會是一種發展趨勢。”1月13日,高密市李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濤告訴記者。
2012年8月,馮濤受日本合作商的邀請,前往日本多個城市考察了七八個農場。當地農場蔬菜配送上門的經營模式讓他很受啟發,于是,同年秋天,馮濤在自家合作社里運行蔬菜上門配送服務。“截至目前,我們的配送范圍已經從高密發展到青島市,注冊會員有1000多戶城市居民,”馮濤說,“因為方便快捷,市民能吃到質量有保證的新鮮蔬菜,大家對此都很歡迎。”
馮濤介紹,在注冊會員的管理上,他采用分片管理的形式:將相近或者相鄰的會員歸納合并,根據各自需要,從周一到周五對不同片區進行一次上門配送。“上門配送的產品以合作社生產的有機蔬菜為主,將10種蔬菜放在一個保鮮箱里,每種蔬菜大約1斤左右,基本能滿足三口之家一周的消費。”馮濤說。在他看來,通過這樣的經營模式,產品得到了認可,市民也樂于參與其中。
單打獨斗城進,擴大規模有點難
單打獨斗發展會員配送制,帶著自家產品進城,對合作社來說是好事,但對不少合作社來說,想要擴大規模,也面臨不少困難。
昌樂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繼斌告訴記者,從2012年3月份,合作社開始發展該模式,靠著身邊朋友的“口耳相傳”,慢慢敲開了自家產品進城的大門,截至目前,會員只有濰坊市內的300多家。
“合作社作為一個農產品生產基地,最擅長的是生產管理,讓我們種出好東西不難,”趙繼斌說,“經營管理卻是我們不擅長的,因此,搞配送營銷什么的,有點犯難。”在他看來,合作社發展此種模式,實際上是為產品進城尋找的一條銷售渠道,而社員自身缺少經營管理的本事,年輕的專業人才又不愿加入,產品想要規模化配送,集體進城有點難。
與此同時,在產品下單、包裝、運輸等環節中,合作社同樣缺少專業團隊,只靠種地農民親力親為的配送方式也影響了其規模發展。“就是與專業公司合作,降低物流成本,也要等會員的數量和范圍達到一定規模后,才會考慮,”馮濤說,“如果要發展隨時訂購隨時配送的形式,人員、設備等方面也都需要不斷健全完善。”